见死不救罪法律规定

见死不救罪法律规定

标题:见死不救罪法律规定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紧急情况,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无疑会挽救生命,减少悲剧的发生。然而,现实社会中也不乏面对他人危难而袖手旁观的现象。这种行为,在法律层面,是否构成犯罪?本文将围绕“见死不救罪法律规定”展开详细探讨。

一、见死不救行为概述

见死不救,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指在他人面临生命危险时,有能力救助却不予救助的行为。这种行为在道德上广受谴责,但在法律上,其性质并非一概而论。刑法中的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而不作为则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见死不救便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行为。

二、见死不救构成犯罪的条件

尽管见死不救在道德上应受谴责,但在法律上,要将其定性为犯罪,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一)负有法律义务

行为人必须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二是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执勤消防人员消除大火的义务等;三是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等可能导致行为人负有实施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四是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即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消除危险或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积极义务。

(二)有能力履行义务

行为人必须具备履行特定义务的能力。如果行为人虽有某项法律义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条件,如缺乏必要的救助技能或工具等,则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三)造成危害结果

行为人必须因不履行特定义务而造成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虽然未履行义务,但并未造成实际危害结果,或者危害结果并非由行为人的不作为直接导致,则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例如,如果儿子拒绝赡养父母,但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了自己,儿子便不构成犯罪。

三、见死不救可能触犯的罪名

在不满足上述任一条件的情况下,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然而,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见死不救可能触犯多种罪名,包括但不限于故意杀人罪、遗弃罪、玩忽职守罪等。这些罪名的具体适用,取决于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情节和后果。

四、注意事项

在讨论见死不救罪法律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法律的判断应当严谨而准确,不能仅凭主观感受或道德判断来定性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其次,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我们应当积极倡导见义勇为的精神,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和奖励,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最后,对于见死不救的行为,虽然法律可能无法对其进行惩罚,但道德上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同样能够对其产生制约作用。

“见死不救”犯法吗?要不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一)

最佳答案见死不救不犯法,不需要承担法律的责任。见死不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一般公民见死不救承担社会舆论的谴责,不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没有法律特定义务,但负有特定义务的公务员、工作人员及法律授权的人员不但违法甚至犯罪。如警察、党员、夫妻关系的,有抚养扶助关系的父母和子女。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故意杀人触犯刑法,依据法律主体的行为能力,是否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对于成年人并且正常精神状态下可能会被判无期或死缓或死刑。见死不救是属于道德层面的行为,该法律管的归法律,该道德约束的,还是给道德来解决。法律最基本的制定理念是让人不能为恶,制定时认为人都是中性或者趋向恶的。而让见死不救者承担法律责任是要求人不得不为善,这偏离了法律制定的基本理论。而且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属于以暴制暴的的强制力规范。如果设立见死不救罪,就意味着国家强制人民,违反了国际主义人道精神,侵犯了人权。一般公民见死不救承担社会舆论的谴责,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如果是有义务需要去解救他人生命的却见死不救的,就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如企业为维护正常的安全经营秩序也会聘请一些工作人员,如商场的保安、游泳池的救生员等。依据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对违法行为有制止义务、对违法行为的受害人有救助义务、对特定主体在特定情况下负救助的义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见死不救会构成犯罪吗? (二)

最佳答案看见别人遭遇危险选择袖手旁观、见死不救,都应当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但是见死不救到底构不构成犯罪呢?

网友咨询:

见死不救会构成犯罪吗?

广东金桥百信(黄埔)律师事务所陈浩文律师解答:

一般“见死不救”只是道德谴责的对象,不属于刑法评价的范畴;但在特殊情况下,“见死不救”也会成为刑法评价的对象,“见死不救”者亦要承担刑事责任。

其中,特殊情况指的是,当“见死”者负有法律上防止他人死亡的义务时,有能力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却不采取措施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以至于他人死亡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其实质就是刑法理论上的不作为犯罪。

广东金桥百信(黄埔)律师事务所陈浩文律师解析: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因此,见死不救若构成犯罪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这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医生对病人的救助行为);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把人撞伤了,就有把人送到医院救治的义务)等。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而未履行,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陈浩文律师简介

在体制内历练过十八年,转行到律师行业,始终秉承着热诚专业负责的态度对待客户和工作。

见死不救算犯法吗 (三)

最佳答案要看具体情况。

1、见死不救,如不负特定义务,一般不构成犯罪,属于道德上的谴责。

2、如果故意见死不救的人负有以下义务,如果他违背了该义务,那么这种情况下故意见死不救就涉嫌犯罪或违法、违纪: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如警察负有保护人民责任,不能见死不救;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

在一般情况下,“见死不救”只是道德谴责的对象,不属于刑法评价的范畴;但在特殊情况下,“见死不救”也会成为刑法评价的对象,“见死不救”者亦要承担刑事责任。特殊情况指的是,当“见死”者负有法律上防止他人死亡的义务时,有能力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却不采取措施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以至于他人死亡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其实质就是刑法理论上的不作为犯罪。

一般认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业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致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权利处于危险状态而产生的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先行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负有作为义务:

1、先行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本人所实施的行为。

2、先行行为必须实际造成他人的危险状态存在。危险是指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一种事实状态。只有当该危险是由于行为人所实施的先行行为所直接造成时,行为人才负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

希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的 (四)

最佳答案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主要取决于是否负有特定的法律义务。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一般情况下不构成犯罪 在没有特定责任或义务的情况下,见死不救通常不被视为犯罪行为,而只是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这是因为法律并未普遍要求人们在所有情况下都采取救助行动。

2. 特定情况下可能构成犯罪 负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如警察等公职人员,在法律上负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如果他们见死不救,可能会被视为犯罪行为。 负有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某些职业或岗位的人员,如救生员、医护人员等,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如果见死不救,也可能构成犯罪或违纪行为。

3. 法律依据 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行为是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公民权利和其他权利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的情节如果显著轻微,且对社会的危害不大,将不会被认定为犯罪。因此,在判断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法律义务、行为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见死不救立法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协律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