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书籍

债务危机书籍

导语

在当今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动荡频发的背景下,债务危机成为了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债务危机的本质、历史案例、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债务危机书籍应运而生。这些书籍不仅是学者、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从业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普通读者增进财经知识、提高风险意识的宝贵资源。本文将围绕债务危机书籍展开介绍,探讨其涵盖的内容、阅读价值及对社会经济的启示。

债务危机书籍的核心内容

债务危机书籍通常围绕债务的起源、发展、爆发及后续影响展开详细论述。它们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了历次重大债务危机事件,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普遍规律。这些书籍还深入探讨了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包括金融市场波动、信贷紧缩、银行业危机、经济衰退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阅读债务危机书籍的价值

阅读债务危机书籍对于提升个人财经素养、增强风险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建立对债务危机的全面认识,理解其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历史案例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其次,债务危机书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理论和金融知识,有助于读者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

债务危机书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债务危机书籍的出版和传播,不仅丰富了财经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这些书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债务危机时做出更加明智和及时的决策。另一方面,债务危机书籍的普及也促进了公众对财经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增强了社会整体的财经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债务危机书籍推荐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推荐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债务危机书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债务危机:我的应对之道》一书由知名经济学家撰写,深入剖析了债务危机的根源和应对策略;《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幸存并获利》则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在债务危机期间保值增值的实用建议;《金融的逻辑》则是一部系统阐述金融体系运作规律和经济周期的经济学著作,对于理解债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总结

债务危机书籍作为财经领域的重要知识载体,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债务危机的窗口,也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阅读这些书籍无疑能够增强我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为未来的经济挑战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债务危机书籍的出版和推广也是推动财经知识普及、提升社会整体财经素养的重要途径。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共同应对未来的经济挑战。

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债务 (一)

优质回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地方政府的债务显著增长。由此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担忧和不安,甚至有的认为我国已经面临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地方政府债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单纯就债务论债务没有意义 应当承认,地方政府债务近年来有快速增长。有的专家学者从贷款的去向来推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2009年天量贷款的背景下,认为地方债务危机已经变成了现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推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债务至今仍是一个“黑箱”,没有一个正式的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来让它变成透明。在猜测和推测的情况下,估计出来的数据大相径庭,得出危机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不管怎样,从警醒的意义上看,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危机的呼喊不啻为一种社会预警的提示。从方法论来看,要正确判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或危机,需要从三个层次综合考虑:第一,需要分清楚不同性质的债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方政府债务有四种类型:显性的直接负债、显性的或有负债、隐性的直接负债和隐性的或有负债。从地方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的显性或有负债较多,而显性的直接负债规模相对较小。不可把地方国有企业的债务都视同为政府的直接负债。即使是投融资平台的债务也不能一概简单地视为政府的直接债务,这就像国有政策性银行、担保公司的债务不能直接当作中央政府债务一样。应当重视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但不等于应直接当作政府的直接负债来管理。混淆不同性质的债务将会人为地扩大政府债务风险。第二,需要和偿债的公共资源联系起来,孤立地就债务论债务是没有意义的。依据债务增长、债务绝对规模这样的指标是无法判断风险状态的:债务风险到底是在扩散还是在收敛?偿债的公共资源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收入,包括地方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二是政府的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三是地方政府的资源性资产,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性资产在市场化过程中资本化会带来大量的政府收益。如果这些资源不足以去偿还现有的债务,也就是地方政府净值为负数,则意味着产生了债务危机的。若是相反,无论债务规模是否达到了历史新高,都无法得出债务危机的结论。第三,要正确判断地方债务风险,还要看地方政府债务使用产生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等。正面的效应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这样,债务就可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债务,可以说是“良性债务”,这样的债务即使是短期快速增长,也不足为虑。若是相反,那怕是债务规模不大,增长不快,也会带来债务危机。所以,对债务带来的风险大小,应有资产、资源的概念,而且应从动态循环的视角来认识。地方投融资平台是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有效结合的一种中国式创新更进一步分析,地方债务风险的大小还与地方政府债务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如果地方政府的融资、投资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则会放大债务风险,否则就会收敛债务风险。因为地方政府的融资、投资机制决定了政府债务能否有效地加入到地方的经济循环中去。以系统论的方法来认识,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来投资,将会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初始条件。如果改变了初始条件,例如地方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力资本得到积累、关键性的产业得到扶持,那么,经济系统在自组织过程中就会向正反馈状态转变,经济系统扩展,也就是经济增长。如果相反,地方政府债务没有产生效果,对经济系统的初始条件没有带来改善,那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会急剧扩大。而从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投资的机制来看,与往年有了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建立了集融资、投资于一体的投融资机构,与传统的城投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相比,实现了功能性的提升。应当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被“逼”出来。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在实施为期两年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地方必须给中央项目提供配套资金的情况下,如何为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是头等大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去年以来,各个地方涌现出很多投融资平台。这些各有特点的投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实施积极的刺激政策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由于没有中央政府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五花八门,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涌现,给人的感觉无疑是一种“乱象”。但也许正是在这种乱象中,可能无意之中踩出了一条新路,形成地方政府与市场力量有效结合的一种新型方式。创新总是会有风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更是如此。其实,用创新的眼光,或者说从构建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来观察,当前这些投融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各地方的实践来看,政府设立投融资平台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地方政府改革。这与过去的情况已有很大的不同。从前是各个政府部门自办“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市政公司”等等,部门各自为政,大肆借钱,最后出现问题,当还不起债时,由政府财政去兜底。正是过去这方面的许多教训,现在创立投融资平台时,普遍都强调从体制和机制上来保证“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少地方已在开始对地方政府各部门的投资、融资、项目管理、监督等职能进行整合、协调和重新分工,重塑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这样的改革,也只有地方政府存在巨大融资需求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否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模拟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办法来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把融资得来的资金再以财政拨款的方式给各个职能部门去使用,原有的体制是不可能触动的。这样做,可以现实“统借”、“统还”,但能否“用得好”,则需要在原有体制下去找出路。能否找到则不得而知。对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活动,是允许其创新,构建新的体制机制,还是要拉回我们熟悉的看似规范的老路上来呢?地方政府融资规模大小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有效的和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制地方政府融资规模大小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有效的和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制。如果抛开这一点来谈地方政府借了多少钱、风险有多大、问题有多严重,则毫无意义。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恰恰在体制机制方面已经出现了创新的嫩芽,我们对之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帮助其成长呢?我想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一种中国式的PPP模式,是基于地方政府掌控的大量公共资源基础上形成的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有效结合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整合公共资源。通过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把政府各部门掌握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国有企业资产、自然资源可以有效地整合起来。其实,这种整合也是逼出来的,没有巨大的融资需求,地方政府没有压力,进而也就没有动力去整合属于各个部门、单位的资产,并注入到平台公司。对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公共资源及其收益的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协调政府的建设职能。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建设日渐扩大。在原有体制下,政府建设职能处于“分割”状态,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通过创新,可以现实政府建设职能在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投资、融资、项目规划和管理、项目维护、监管这些职权在统一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下协调运行。三是有利于风险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融资需求巨大,如何有效地控制其风险,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国外有很多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债务风险的各式办法,但很难搬到中国来。某些元素可以借鉴,但整体的风险控制框架,也就是制度建设,需要创新。地方一般有多个投融资平台公司,这些平台公司之上应有一个超脱于各个政府部门的决策机构,行使相当于董事会的职能。一些地方的做法是设立政府投融资决策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其下设立办公室,由财政部门负责,对整个政府的投资需求、融资方向和方式、风险测控等进行分析、研究,报决策机构使用。这摆脱了单纯地由财政部门事后买单的被动局面,提前介入,整体掌控,既有利于政府科学决策,也有利于控制政府投融资风险。这无疑是一举多得。

李稻葵:未来1-2年最需要警惕爆发债务危机 (二)

优质回答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部署,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除了部署2022年工作,此次经济工作会议还对共同富裕、资本监管、双碳目标等近期引发市场预期变化的一些新问题,作出阐述。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增长压力,中国经济将如何应对?国内的顶级智囊对此又是如何看待?

世界已经分成了三个部分:穷国、富国和中国。它们各自的发展逻辑不同,但必须共同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未来从近到远要关注债务衰退、产业链衰退、碳衰退三件事,希望中国和全球政策能够提前应对。

未来1-2年,国内传统行业由于增长动力下降所带来的债务重组压力,是最需要我们警惕的。

未来两三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会是比较微妙的,GDP可能保持一个比较低的增长,但这是阶段性。经过几年调整之后,增长还应该能够回来,回到5%。

中国资本市场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中扮演指挥官的作用,一定会朝着低碳产业去不断的配置资源,相关资产的价格和市值一定会往上走。但这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一定是有高有低。

这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述的最新观点。他提醒大家要对短期波动做好准备,投资看长远,等待经济转型成功。

全景·卓识 清华大学 李稻葵

全球分为三个世界:穷国、富国和中国

全景·卓识:您提出“三个世界”的观点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李稻葵: 我的观点就是现在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分成三部分:穷国、富国与中国。这个观点我讲了有十几年了,在课堂上一直讲这个观点,我是觉得确实是比较实事求是的观点。

因为无论是从经济总体规模,还是从增长动力而言,或者从各个经济体的表现规律而言,这三个世界是相对不同,但是又是相互关联的。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周期,但是它们是相互关联的,那么发达国家我称之为富国。发达国家就是美国加欧洲,他们是有自己的周期,比如这次在疫情爆发之后,他们同样的最开始受到冲击,但现在他们的疫苗接种率都是比较高的,都是50%,高的国家能到75%,比如像英国。他们的经济周期正在恢复,包括美国经济,目前是上行的,所以他们的货币政策要收缩。

那么穷国就是新兴市场,这些国家疫苗的接种率普遍都是在30%以下,巴西55%,是一个例外。俄罗斯32%,印度、南非都是20%以下,17%左右,阿富汗0.5%。我们看到这些国家的恢复是滞后的,而且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到后年,他们可能会有债务危机。为什么?因为到了后年,美国和欧洲的货币政策会收缩,他们的经济恢复了,他们要加息了。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疫情期间,他们享受了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红利,利率比较低,是资本市场缺少高回报的债券,他们发了很多的国债,到了两年以后,发达国家政策一收缩,这些国家的债务就会凸显出来。

中国是完全另外一个逻辑。这次抗击疫情在全球范围来看,从保护生命,以生命为上,生命至上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最成功的,没有任何争议。从死亡人数到死亡比例到疫情的个例总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里面,我们都是最好的,没有任何的争议。

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周期。此时此刻我们的经济出现了下行的压力,所以此时此刻我个人认为会出台一些稳增长的政策。明年后年要看什么?就看我们新的增长动力能不能跟上?我们新的一些基建项目,新的区域发展的项目,比如大湾区的发展项目,能不能够落地?能不能够转换成增长的动力?

所以我们周期完全不一样,这三个世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反复强调,三个世界是新的三个世界, 穷国、富国和中国各有各的逻辑,但是必须共同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全景 财经 ,

【#全景有料 #清华大学李稻葵 :穷国、富国和中国的发展逻辑不同但必须共同合作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参加外滩金融峰会时对全景网表示,穷国、富国和中国的发展逻辑不同,但必须共同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视频号

世界经济面临三大衰退

全景·卓识: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局势下,您认为有什么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包括其中的风险点。

李稻葵: 三件事情最值得关注,从近到远咱们一个个梳理。最近的就是债务的问题,因为在疫情期间全球的债务水平是上升的。与债务自己的基数相比,上升了12%。那么它的上升的总量是多少?12%的债务的上升相当于全球GDP的48%左右,非常高。

所以后年2023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为什么说明年问题不大? 明年还是很多国家恢复性增长,到了后年就会有债务问题了。 因为后年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可能收缩,这第一个问题比较近的债务问题,我称之为可能会出现债务衰退。

第二个是供应链的问题。疫情期间,很多发达国家认为产业链,包括供应链和生产链应该搬回到自己的国家,不能像现在这么样子依赖其他国家。那么2023年之后,这些国家很可能会强迫自己的大公司把一些生产搬回来,一搬回来,那么对新兴市场国家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而且对发达国家自身也有负面影响,因为通货膨胀,生产成本提高了,所以我称之为产业链的衰退。

2023年以后再往前看,2024年、2025年会出现另一个问题,我称之为碳衰退。碳就是低碳的碳。为什么说碳衰退?因为发达国家他们关心的重点转到了减碳,它急于求成,就是急于要减碳。但是低碳或者零碳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成本非常高,我们大概算了一下,基本上零碳的生产技术比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高一倍,是它两倍,所以三四年之内很难降下来。

于是乎出现这么一个前景,三四年之后发达国家就急于用新能源,用零碳的能源,老的能源它不用了,那一下子就增加了全球企业的生产成本,一上来就引发通货膨胀,工业品生产价格会上去。

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感受到税收的压力,这个市场就会做小了。任何一个市场你加了税之后,这个市场就萎缩了,所以传统能源的市场会萎缩,这个一萎缩生产量就会下降,也会带来一个衰退。

所以依次是债务衰退,产业链衰退和碳衰退。但是我只是一个预警之人,我希望这些都不发生。 我希望我们的政策、全球的政策能够提前应对,如果应对得当的话都不发生。我希望我的预测是错误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担忧恐怕还是值得我们今天警惕的。

全景 财经 ,

【#全景有料 #清华大学李稻葵 :未来要关注债务衰退、产业链衰退、碳衰退三件事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参加外滩金融峰会时对全景网表示,未来从近到远要关注债务衰退、产业链衰退、碳衰退三件事,希望全球政策能够提前应对。

视频号

警惕传统产业爆发债务危机

全景·卓识:中国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经济未来会怎么样走?您有哪些预期和展望?

李稻葵: 对于中国经济我的基本看法是这样的,就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可能需要花1到2年甚至于稍微更长一点的时间,我们需要有一个调整期或者换挡期,像发动机换挡一样,就是我们传统的一些产业,它的增长的动力明显的下降了,包括房地产,

那么传统行业它的增长下降,它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它会带来一系列的调整的成本,比如说债务。比如像某些房地产公司,它基于转型,它的扩张过快,它知道它不行了,它知道它要转型,它是扩张过快,转型不当,引发了债务的问题。 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它会带来很多负面冲击,尤其是债务的冲击。这个是最需要我们警惕的。

同时新的产业,比如说低碳的产业,光伏、发电、新能源 汽车 、新基建,还有新的区域开发,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培育,不可能一下到位。所以未来这两三年属于这么一个比较微妙的换挡期。

所以这个期间的政策我预计会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稳定,稳定这些传统行业它的动力下降所带来的债务重组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包括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能源产业、新的高 科技 产业,所以未来这两三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将会是比较微妙的。 但是我是想呼吁大家,一定要坚持看长远,坚持做长远的投资。看四五年以后,看我们转型成功。

中国经济的增长,我的判断是经过这几年调整之后,还应该能够回来,还能够上升,我们只是阶段性的下降。 我认为经过两三年调整,我们应该能回到5%的增长,到5.5%应该还是可以的,这几年可能比较稍微慢一点,这几年可能是5.1%、5.2%这样比较低的一个增长。

全景 财经 ,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换挡期 经过两三年调整增速或到5.5%】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表示,#中国经济 可能需要花1~2年甚至于稍微更长一点时间的调整期或者换挡期,就是发动机换挡一样。一方面稳定传统行业动力下降所带来的债务重组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要培育,培育新的增长点,包括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能源产业、高 科技 产业。他呼吁大家一定要坚持做长远的投资。中国经济的增长经过两三年调整应该能回到5%的增长,甚至5.5%。#全景有料

视频号

低碳资产价格将抬升 上涨过程是非线性的

全景·卓识: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资本市场和绿色金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稻葵: 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在我们能源转型,我们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中扮演了一个指挥官的作用。 因为资本市场它是直接调配金融资源的,而金融资源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必要要素。它是个指挥官,会告诉大家哪些产业未来会发展,哪些产业未来会相对萎缩。

所以在我们这次能源转型绿色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我相信从大方向上讲,一定会朝着这些低碳产业去不断的配置资源,相关的一些资产它的价格它的市值一定会往上走,但是这个过程我想强调它不是线性的,一定是有高有低,一定是有波动的,而且也要做好思想准备。

现在很多投资者看好的一些企业不一定未来会成功,现在大家还没有看好的,刚刚冒出苗头的企业有可能未来会长大,这就是资本市场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这么让我们着急也好,着迷也好,让我们关注也好,这是它的本质所在。所以大家一定要坚定大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短期的波动要做好思想准备

你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你对未来欧元走势的看法,三百字 (三)

优质回答欧债危机最麻烦的地方不是没人知道窟窿到底有多大,而是没人知道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个窟窿补起来。从目前情况看,欧洲各国采取的救市措施加剧了公共财政的压力,必须通过紧缩财政来逐步减压。但是,紧缩财政面临两种难题:第一,可能延长经济复苏的时间;第二,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可能引发政治动荡。要走出 困境,欧洲国家必须拿出合理的方案,象走钢丝一样,在削减公共开支的同时刺激经济增长。

2010年初希腊陷入债务危机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场危机是局部的和个案性的,将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加入欧元区过程中做假账、公共部门庞大、福利水平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因此,欧盟和IMF在 推出救助希腊方案的时候,都明确要求希腊压缩公共开支。此后,爱尔兰、葡萄牙陷入债务危机,欧盟实施拯救的思路基本没变。从应急措施的层面看,这种思路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救助措施推出一年之后的效果却明显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应该并不复杂:欧债危机的根源并非公共开支过大,而是“入不敷出”导致的“寅吃卯 粮”。那么,从根本上说,欧洲要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就必须“开源节流”,从增加收入的生产性环节中想办法。在“2020战略”中,欧盟给出了系统的方案,其核心是基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聪慧增长”。这种方案是原则性的,并不能立即解欧债危机的燃眉之急。但是很清楚,欧洲人已经认识到了,不变革就没有出路。

欧洲的变革将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从经济上说,欧洲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维持自己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社会上说,欧洲人也必须适应世界经济与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生活方式调整。所有这一切都将充满风险和痛苦。就欧债危机而言,如果可以成为欧洲变革的 催化剂,或许还可以理解为具有积极意义的阵痛。如果相反,则会成为欧洲走向衰落的新的里程碑。

目前,人们还看不到欧债危机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缓解的迹象,因为欧洲必须振兴经济才能摆脱危机的困扰。从世界经济的层面看,在全球化的时代,欧洲经济的复兴绝非欧洲自己可以完成的使命,而是有赖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复兴。因此,为摆脱眼前危机而采取的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肯定都是短视的。只有各国以共赢为目标积极合 作,才可能共同战胜危机。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债务危机。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协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