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

贡献者回答网暴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是存在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暴力行为 ,情节严重,构成刑事犯罪,具有明确的实施主体。其立案标准还包括以下几点:
1、诽谤信息传播范围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的,将被视为情节严重,可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2、造成严重后果
网络暴力行为导致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将被视为情节严重,可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3、重复犯罪
在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进行诽谤行为的,将被视为情节严重,可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暴力行为可能会受到以下处罚:
1、民事责任
如果网络暴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行为人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赔偿精神损害等。
2、行政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规定,网络侮辱、诽谤等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或行政拘留等。
3、刑事责任
如果网络暴力行为构成犯罪,如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行为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侮辱罪、诽谤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面对网络暴力,维权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维权步骤和法律依据,可以帮助受害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1、保存证据
在遭遇网络暴力时,第一步是保存所有相关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侮辱、诽谤的言论、截图、录音等。这些证据将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起到关键作用。
2、报警
受害者应当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根据案情具体情形,对行为人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如果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案件则将进入刑事诉讼流程。
3、民事侵权诉讼
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侵权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4、刑事诉讼
如果网络暴力行为构成犯罪,如侮辱罪、诽谤罪等,受害者可以选择刑事自诉或通过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在刑事自诉案件中,如果受害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5、网络平台的责任
网络平台在治理网络暴力中承担重要责任。平台应当落实实名认证等措施,对恶意煽动民众情绪的账号进行管理,并及时注销冒充他人或机构的账号。如果平台发现网络暴力信息而未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人格权侵害禁令
在面临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时,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人格权侵害禁令”的申请,要求法院发出禁令制止侵权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诽谤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二)
贡献者回答诽谤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诽谤行为严重构成犯罪的,予以自诉刑事立案的,必须满足的条件如下:
1、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并且进行散播,所谓“捏造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的事实,而且这些内容已经或足以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损害。诽谤除捏造事实外还要将该捏造的事实进行散播。诽谤罪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实施,这种行为不一定公开地指明对方姓名,但是只要从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捏造并散布的内容不针对特定的对象,也不能构成本罪。
2、构成诽谤罪的行为,都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行为,虽有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情节不严重的,只属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
3、诽谤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和名誉权是公民基本的人身权利。
4、主观方面,故意犯罪,并有诽谤他人的目的,过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5、主体方面,属于一般主体犯罪,任何年满十六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侮辱罪、诽谤罪的主体。
6、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及例外情形的规定。依照本款的规定,对于侮辱罪、诽谤罪,只有被侮辱人、被诽谤人亲自向人民法院控告的,人民法院才能受理,对于被侮辱人、被诽谤人不控告的,司法机关不能主动追究侮辱、诽谤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是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案件,根据本款规定不再适用告诉才处理的规定,而应作为公诉案件处理,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诽谤罪立案流程是:
诽谤罪属于自诉才处理的,自诉人应当向法院提交以下材料:
(一)自诉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三)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
(四)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
(五)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对当事人提起的刑事自诉,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诽谤罪的判刑标准: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需要注意的是,情节轻微的诽谤行为不构成犯罪,根据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修正)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诽谤罪立案标准传播多少条 (三)
贡献者回答诽谤罪立案标准是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达五千次,被转发五百次的。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些虚构的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罪与侮辱罪都是侵犯公民人格名誉权的犯罪,但由于诽谤捏造出某种事实,容易使人误信,因而对他人名誉的损害比侮辱更严重。关键要有证据证明的确把钱给了,其次证明损失。
被他人诽谤的处理方式:
1、被诽谤后,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直接报警处理,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予以刑事拘留;
3、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情节严重的,还可以提刑事自诉,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诽谤他人可能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诽谤他人可能被法院判定构成民事侵权,或者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或者被法院认定构成诽谤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造谣诽谤罪立案标准 (四)
贡献者回答造谣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
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行为人需要捏造事实并对他人进行诽谤,且这种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诽谤罪并予以立案追究。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构成诽谤罪的关键要素。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特定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即当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公安机关可以立案侦查。这包括诽谤多人造成恶劣影响等七种特定情形。
信息网络诽谤的具体量化标准:
对于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诽谤的行为,司法解释还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当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时,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这一标准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对诽谤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判断。
综上所述,造谣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行为人的诽谤行为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以及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同时,对于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诽谤的行为,还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作为判断依据。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五)
贡献者回答目前法律没有侮辱诽谤罪的说法,一般是侮辱罪、诽谤罪。以下是侮辱罪和诽谤罪的立案标准:
侮辱罪的立案标准:
1. 行为人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
2.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
3.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4. 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5.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诽谤罪的立案标准:
1. 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
2. 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3. 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
4.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1.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 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并运闭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 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 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
1. 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2. 行为方式不同: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3. 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4. 追究悄和方式不同:诬告陷害罪是公诉案件,诽谤罪只有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影响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是公诉案绝裂件外,一般均为自诉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
2.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3. 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4.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1.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2. 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
3. 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
4. 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5. 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
6. 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7.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协律网希望网暴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