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罪标准

逃税罪标准

逃税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了维护税收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对逃税罪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相应的处罚措施。本文将围绕“逃税罪标准”这一主题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逃税罪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及防范措施。

一、逃税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逃税罪是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主体:逃税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和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

2.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逃避缴纳税款的主观故意,且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这种故意表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税款流失,而故意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

3. 客观行为: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必须实施了欺骗、隐瞒手段的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行为,且逃避缴纳的税款数额较大。这里的“数额较大”通常指逃避缴纳税款五万元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

4. 数额标准:逃避缴纳的税款数额必须达到法定标准,即数额较大。同时,这一数额还需占应纳税额的一定比例,以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

二、逃税罪的刑事责任与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逃税罪的刑事责任与处罚如下:

1. 一般情形: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初犯免责:对于初犯,如果其在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并接受行政处罚的,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的除外。

三、逃税罪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为了防范逃税罪的发生,企业和个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税法学习:企业和个人应加强对税法的学习和理解,明确自己的纳税义务和权利,避免因对税法不了解而导致的逃税行为。

2. 完善财务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个人也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务资料,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核对和申报。

3. 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在税务机关进行检查或调查时,企业和个人应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避免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

四、注意事项

逃税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会对个人和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议企业和个人在纳税过程中务必遵守税法规定,诚实申报税款。同时,税务机关也应加强执法力度,对逃税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税收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什么是偷税罪偷税漏税罪怎么判 (一)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偷税罪即逃税罪,指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偷税漏税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的除外。

第二百零三条 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欠缴税款一倍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在十万元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一倍五倍以下罚金。

第二百零四条 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五倍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前款规定的欺骗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骗取税款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逃税罪与一般偷税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二)

贡献者回答逃税罪和一般偷税行为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偷税罪这个罪名已经取消了,被逃税罪所替代,所以两者之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在不同时期的一种叫法不同而已,如果企业采取欺骗的段来逃避税款的话,是会被追究责任的。 一、逃税罪与一般偷税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偷税罪这个罪名已经被取消,被逃税罪代替,因此,逃税罪和偷税罪的区别是没有的,两者只是逃税犯罪在不同时期的叫法。

逃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或者因逃税受到俩次行政处罚又逃税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的除外。

二、逃税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件

逃税罪的客体是指逃税行为侵犯了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秩序。

2、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和过失。进行虚假纳税申报行为是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不进行纳税申报一般也是故意的行为,有时也存在过失的可能,对于确因疏忽而没有纳税申报,属于漏税,依法补缴即可,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逃税罪的的主观要件一般是故意。

三、逃税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行政处罚的;

2、纳税人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的;

3、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在五万元的。

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和公民应尽的业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会涉及各种水肿,如果有偷税漏税的情况,情节严重的话,那么会涉嫌刑事犯罪,涉嫌的罪名是逃税罪。偷税的行为也是属于逃税罪。因为偷税罪已经被逃税罪所替代。

逃税罪的四要件是什么 (三)

贡献者回答逃税罪的四要件如下:

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税收征收管理秩序。逃税行为严重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活动,破坏了税收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客观要件:表现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这包括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以达到逃避缴纳税款的目的,且逃避缴纳的税款数额需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是指依照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而扣缴义务人则是指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两者若实施逃税行为,均可构成逃税罪。

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和过失。逃税罪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逃避缴纳税款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或者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逃避缴纳税款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但需注意,无论故意还是过失,都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标准才能构成逃税罪。

逃税罪和偷税罪有什么区别? (四)

贡献者回答逃税罪与偷税罪两者概念的转变源于法律的更迭与完善,实质区别在于称谓的变化,而非性质上的不同。逃税罪指纳税人采用欺骗、隐瞒等不法手段,虚假申报纳税信息,或故意不申报,以逃避应承担的税款。这类行为的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的10%。扣缴义务人若采取同样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税款,数额较大,亦会被认定为逃税罪。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逃税罪的处罚分为两类:对于数额较大的逃税行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附加罚金;对于数额巨大,达到应纳税额30%的逃税行为,则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加罚金。对扣缴义务人的逃税行为,按照逃税罪的处罚规则进行。对于多次实施逃税行为且未受处理的,累计数额计算处罚。

逃税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依法通知追缴,若补缴应纳税款、滞纳金,并已接受过行政处罚,一般不会再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若五年内因逃税行为受过刑事处罚或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则可能仍面临刑事责任。

对于逃税罪标准,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协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