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率

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率

### 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率探析

刑满释放人员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其再次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重新犯罪率不仅反映了刑罚执行效果和犯罪预防能力,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人民安全。本文将从定义、现状、成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深入探讨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率这一议题。

一、重新犯罪率的定义与统计

标签:重新犯罪率 定义 统计

重新犯罪率,即指受过刑罚处罚者在刑满释放后再次实施故意犯罪的比例。这一指标是衡量刑罚改造效果和预防犯罪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据统计,我国重新犯罪率呈现区域性差异和时间波动性。全国范围内,重新犯罪率在过去几十年间有所上升,但近年来部分城市通过精准化改造,已使重新犯罪率保持低位。例如,北京市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使京籍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持续下降。此外,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控制成效显著,已稳定在较低水平。

二、重新犯罪现状特征

标签:重新犯罪 现状 特征

当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从主体特征来看,重新犯罪者以中青年为主,这一年龄段人群占比高达近八成;同时,低学历群体也是重新犯罪的高发人群,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比超过九成。在犯罪类型上,盗窃和暴力涉财类犯罪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重新犯罪具有教唆性、团伙性等特点,是拉动全国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从时间特征来看,刑释后五年内为重新犯罪的高发期,其中第一年占比尤为突出。这表明,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的初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诱惑。因此,加强这一时期的监督、帮扶和引导至关重要。

三、重新犯罪成因分析

标签:重新犯罪 成因 分析

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成因涉及个人、社会、心理和制度等多个层面。

在社会层面,社会歧视和用工歧视是导致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的重要外部因素。刑满释放人员因犯罪前科被贴上“罪犯”或“潜在危险者”的标签,这种刻板印象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家庭融入和心理调适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同时,用工市场的排斥也加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因缺乏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就业歧视和重新犯罪的风险。

在心理层面,刑满释放人员在监狱中长期服刑,形成了“监狱化人格”,这种人格特点使他们在回归社会后难以适应正常生活。此外,社会的歧视和排斥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在制度层面,前科报告制度限制了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同时,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不合理裁量、减刑制度以及交叉感染等问题也可能影响刑罚的改造效果。

四、重新犯罪预防措施

标签:重新犯罪 预防 措施

针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问题,应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预防。

首先,应加强监狱分类教育和安置帮教体系建设。通过分类教育提高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技能水平

『书评』呐喊 | 鲁迅在呐喊什么 (一)

贡献者回答        诚实地讲,从小学读《朝花夕拾》的时候便不是很喜欢鲁迅,他的文章拗口晦涩,有那么些生僻的文言词语,读着读着视线便落到别处了。

实际上呢,不少人不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是没有理解文章的深意,《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极力唤醒麻木淡漠的庸人,他本对3.18惨.案的暴.行失望痛苦,后来尤对论客的流.言悲哀愤怒,他有力的语言表明对这个世界的愤慨,他只觉得自己并非待在人间。

        学完这篇课文,只觉得愧疚,愧疚于之前沉醉在网络小说的世界里,愧疚于浅读和误解。

        读了两遍鲁迅的《呐喊》,我认为它所蕴含的能量比想象中要更大,封建社会礼教、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残害,这些是老生常谈,作为新时代的新生代,我们有对鲁迅先生的《呐喊》有其他独特的观点。《呐喊》中有许多细节能体现出我们现代社会暴露的种种问题。而我们研究这个论题的目的,可以借用班主任讲课时的一句话, “他书写她的时代,但在我们现在依然存在这样的时代,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鲁迅笔下角色的影子。”

        我想把影子放大,反思自己,反思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它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

他对于对他讲话的女人,时常留心听,也并不能听出来关于什么勾当的话。于是他认为这也是女人的可恶之处,她们都要装假正经。

第一次读这几段话就有很深刻的愤怒与悲哀。阿Q的心理描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嘉年华》中12岁的女孩孟小文被朋友父亲的上司所侵.犯,网络上关于电影情节的评论有一面倒的局面。并不是在痛骂男人连12岁的孩子都不放过,而是在贬低孟小文为什么夜不归宿,为什么戴了颜色鲜艳的假发套,为什么还喝啤酒?年纪小小不学好。我想评论所要表达的这当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主题,但网络评论恰恰揭示了这部电影出世的原因。 如此一个电影里未成年的小女孩都被千夫所指,可想而知当发生了震惊中国的滴滴司机奸.杀空姐及顺风车乐清女孩被杀案,局外人对受害者的揣测和指责有多么深,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朝向哪一边。

“女孩子要自尊自爱,不要穿那么露的衣服啦!”

“女孩子不能画的浓妆艳抹。”

“走路不要摇来摇去。”

“半夜一个人在外面走的不是正经女人。”

“为什么她不坐在出租车后座?”

类似的言论在国内时常听的见。

    红.颜.祸水这个成语对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

        我们一直都在听说男女平等,可为什么女孩穿着华丽的服饰,大家说她虚荣,为什么女孩化了妆,大家说是勾引,为什么女孩夜晚独自走,大家骂她不正经,为什么女孩被强.奸,她却是原罪?而始作俑者被原谅无数次。

“好吃的东西都爱胖,好看的人都危险。”这是顺风车被杀乐清女孩生前发的一条微博,她没想到她无意间写出自己的死因。

我抢劫你,是因为你带了钱,一切都是你的错 ——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恶意终究是太大了。

《阿Q正传》让我又一思考的地方是,阿Q强奸吴妈未遂,他在街上逛,觉得世界变得古怪了。

“其一,酒店不肯赊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其三,他虽然记不清多少日,但却乎有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

阿Q犯了错误,从此大家都带上有色眼镜去看他。

这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一次考试作弊后,别人必定会觉得你之前的每次考试都作弊了,也会给你未来的每次考试下错误的定义,给你判死刑,你一定是一个不诚实诚信之人。

这相对于犯罪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更不用提翻下大罪的阿Q,他不能在酒店赊账,他被老头子赶走,再也没有人叫他做短工。

阿Q罪有应得是一码事,但社会对于有罪过的人的确具有很深的恶意,有罪过的人们从监狱中被释放,实际上他们已经在监狱里接受教育和惩罚,有很大一部分人非常希望自己回归社会,甚至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他们在社会上备受歧视。

少年犯出狱后考上大学,由于档案中的犯罪记录很少会有被大学录取的机会。

报考律师或者从事金融司.法职业需要无犯罪记录证明。

出国办理签证手续,有时也需要当地派出所开出无犯罪记录证明。

《钱江晚报》载,要买房看房先开张无犯罪记录证明。

《重庆晚报》载,奥运期间,为加强治安管理,旅行社要求观看奥运比赛项目的游客都应到所属辖区开张无犯罪记录证明。

          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要接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和指指点点,甚至上大学买房子都被禁止。他能改过自新,但社会的不公给他们贴上了罪犯的标签,让他们背负着一生的耻辱。出狱以后整个世界都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于是痛.恨.社会,进行打击报复,很多罪犯都是“二进宫”“三进宫”,为什么,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立足,没有工作的他们就像是寄人篱下无法抬头,就像苍蝇或者垃圾,社会最底层的废物。

试想如果你竭尽全力的努力了,却得到一片虚无,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或许进到监狱里,和狱友们嘻嘻哈哈的日子更好。

司.法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刑满释放人员的重复犯罪率在8%左右,其中特大或者重大刑事案件达到了70%,很多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再次做案,犯罪手段往往更残忍,性质更恶劣。

        《十宗罪》第三部中逐臭之夫的两名罪犯便是因为出狱后没有工作,无法生存,无法与社会接轨,从而犯下了更大的过错。从鲁迅的《呐喊》里我们更能看清楚现在的社会和现在的人类。

《呐喊》的每篇故事里几乎都有一个看似不太重要却至关重要的群体——看客。

他们笑着谈论孔乙己摔断了腿,不知道是劝架还是起哄一般地围着被暴打的阿Q,他们淡漠地对待没有辫子的七斤……

为何说他们不重要?他们似乎没有影响情节的发展。

为何说他们重要?他们的形象是现实中很大一部分人们的缩影。

最近爆火的电影《少年的你》,他们笑着谈论陈念的母亲是个骗子,潜逃了,不就正如他们笑着谈论孔乙己摔断了腿?

      他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用手机不断的拍着跳楼而死的女孩议论连连,不就正如他们不知道劝架还是起哄一般的围着被暴打的阿Q?

他们明知道是谁欺凌胡小蝶,但从没有人帮助她,不就正如他们淡漠地对待没有辫子的七斤?

总有一群“他们”,在鲁迅的小说里,在过去遥远的年代,在现在的时代,在未来的期待。

见小偷,只要被偷的人不是自己,就放他随意去偷。因为我们长大首先懂得明哲保身,听大人说过他们的经验,大概是 “小偷大部分都是团伙作案,你提醒别人东西被偷了,或者直接英勇无畏地把小偷揪出来,人群里会挤出来他的同伙,对着你拳打脚踢一起把你打死。”

如今的社会,人们见打架,见着火,见溺水,见灾祸,先拿起手机录个小视频加个定位,感叹一句挺惨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很有深意的文章,讲述的是“人如何一步一步变冷漠”的问题。

作者说:

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尸体,忘不了被害者家属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我根本无法直视一些被访者的眼睛,我甚至畏惧知道他们身后的故事,采访中我会陪着被访者痛哭流涕,我会被负面情绪影响的几乎崩溃,我深夜里辗转反侧,我抚慰自己的良心,也拷问自己的良知。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人是怎么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当我第三十次见到死尸的时候,我面无表情,只想拍完快点收工回家,当我拍摄审判现场,一排排罪大恶极的嫌.疑人在面前一字排开的时候,我根本懒得听他们为什么被枪.毙,只想回去快发稿。

当我面对惨不忍睹的现场时,我忙着给主编扯皮讲这件事情的难度,根本没法发啊这都是血.腥暴力画面啊,能不能采访,不能采访就完了。

当家属再给我讲述他的惨状时,我内心毫无波澜,听完以后眼都不眨,甚至会想这个不如上周那个惨啊。

有一句话,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真是挺难的。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免疫了惨状,也免疫了那些故事和现实。

我再也不需要排遣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我面对这一切毫无情绪。我再也不会为被害者哭泣,也不会为遭受不公的人鸣不平。

新闻里的痛苦与挣扎,我再也视而不见,我终于麻木了。

——

我们大概只能把看客们的袖手旁观归结于司空见惯,或者说你遇到苦楚的时候,其他人都没帮你一把,你一个人挺了过来。所以以后你看到其他人遇到困难挫折,你也会想起寂寞的自己从没有得到过温暖的八方支援。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着他人的行为,大家都是这样互相对待的, 那些惨事他们只当做是茶余饭后的笑料,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灰白色的八个字。

是不是觉得这八个字距离我们很遥远?我并不这样以为。郭敬明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一个是受到校园暴力的女孩。

他们把红墨水丢在她身上,喂她吃过垃圾,泼过她冷水,扒过她衣服,粉笔灰塞在她嘴里,打火机烧她的头发……

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个镜头,凉水从易遥的头上倾盆而下,一个女孩看不下去了,拿着纸巾想要去擦干它身上的水,另一个女孩拉住了她:“你疯啦?”而拿着纸巾的女孩儿默默退了回来,他们不想陷入麻烦,只想隔岸观火,如果帮忙,他们会是下一个被欺凌者,多么懦弱无能的一群人。

易遥在跳海之前说:“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虽然这是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但郭敬明笔下的故事就是在高中时代,就在我们的年纪。

当校园暴力酿成一桩惨剧,施暴者有罪,袖手旁观之人是帮凶,换一种说法,冷漠的局外人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暴力凌.辱是行为上的欺压,冷漠无感是精神上的受伤,如果有温暖的人存在,施暴者就永远不能攻击到心灵。

不知道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用先生的话发问 :

可即使是这样,我们不能对世界失望,“有人在深沟,依然在仰望星空”,就像鲁迅的笔下到后来也渐渐地出现了善良的明镜似的人了。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不完美,有对特殊群体的歧视,有对被欺凌者的淡漠,有像何小仙一样的庸医,有像七斤一家子浑浑噩噩快快乐乐以犬儒态现世的人们……但我们依然要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 尽自己所能成为有血有肉不卑不亢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就会改变整个世界。

                        —end—

                      2019.10月

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什么 (二)

贡献者回答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

2008年6月16日,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对于必须收监关押的罪犯,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这是中央对监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积极落实。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的意义:

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可能性进行评估是指监狱对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拟提请假释的或准备进入社区矫正的罪犯,根据其在监狱改造的实际效果和社会适应性等情况,对其回归社会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否重新犯罪进行预测评价的活动。近几年,由于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犯罪率居高不下,其中,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导致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除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暴自弃和逃避现实等主观原因,还包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部门衔接不紧密、帮教环节薄弱、安置难度大等客观原因。也就是说,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既有刑释人员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可能性进行评估,对于降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可能性进行评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服刑人员经过监狱教育改造,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成为守法公民,说明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得以实现,监狱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出了贡献。如果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又重新犯罪,就会给社会增加不和谐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在服刑人员出监前,对其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如果回归社会后有一定社会危险性,监狱就可以及时提醒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其教育、管理和监督,从而起到预防重新犯罪的作用。 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可能性进行评估是监狱总结监管改造工作经验教训和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重要途径。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好坏,体现了监狱监管改造水平的高低。影响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干警素质、监狱规章制度、监狱生产以及后勤保障等都对服刑人员改造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会对服刑人员改造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各种因素相互抵触,改造质量就会受到制约和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其中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这部分再犯罪人员的犯罪手段往往更残忍,性质更恶劣,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很多,既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罪犯个人因素,也有监狱方面的改造因素。在服刑人员出监前对其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有利于监狱正确全面地分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时发现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便于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改进教育改造工作,不断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大力推进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努力把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

女性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三)

贡献者回答讨论本题,至少需要了解以下基础信息:

1、所谓“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有观点认为是“前科消灭制度”的一部分,顾名思义,其设立目的是为了消除对释放人员的社会压力释放人员更好、更顺利融入社会生活。

这一制度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人民法院推出的“淡化前科”政策,2004年长安区正式推出《关于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办法实行方案》,2006年、2007年、2008年,上海、山东青岛、四川彭州分别各自独立探索建立了附条件的未成年前科不计入档案(或档案单独封存)制度,可以说是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雏形,直到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被正式推向全国。

2、长期以来,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局限于未成年犯罪,与之相对,其他释放人员因其前科往往面临巨大社会压力。

针对湖南省2018年全省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情况的一则调查显示,除去自主创业者,的释放人员在就业时曾因前科身份遭遇不便,其中的释放人员会选择消极对待,会选择默默忍受,接受现状或是更换工作。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过于频繁的工作变更使得释放人员生活极不稳定,这往往成为其再犯的诱因之一。

3、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总数中轻罪占比逐渐升高,尤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增速明显:

2018年轻微犯罪在全部犯罪总数中占比已经达到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三类犯罪的占比逐年降低,已从1997年的下降到2019年的。统计数据上看,女性释放人员的再犯率显著低于男性。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课题组对本省假释适用情况的调研中发现,两性初犯性别比约为1(女性)比10(男性);再犯性别比约为1比32,犯罪率约为男性十分之一,再犯率约为男性三分之一。

当然,差异能否归因于性别,部分观点尚有争议。

总结一下:

有限覆盖的前科消灭使得国内社会对犯罪人员极其苛刻,一旦行差踏错就万劫不复。如果这种压力仅仅针对严重犯罪,在社会管理层面尚可接受,但近年来,随着轻微犯罪、过失犯罪占比逐渐升高,这种严苛高压的管理模式逐渐被反思和质疑。

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仍旧应当不加区分的坚持犯罪报告制度,将(除未成年人外)所有类型犯罪、所有类型释放人员群体,一概排除在社会正常秩序之外?

——这是漳州中院试图回应的问题。

在轻罪、微罪占比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漳州率先尝试从统计意义上犯罪率和再犯率明显更低的女性着手,以轻罪为限,探索扩张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适用范围,缓解释放人员社会再融入的尖锐矛盾。

从这个角度讲,《办法(试行)》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我们不应以一个推向全国成熟法规的标准去要求它。我希望大家能够漳州中院多一些宽容和鼓励,任何制度的建立,一开始总是从不成熟的尝试开启的。

当然,地方性的司法探索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全国性法规制度的改革,“女性封存”的最终目标一定是为了“(附筛选)全面封存”,随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施,有无比之先天性别更好的评价指标;就封存犯罪记录制度的适用对象上,能否开发出一套比性别的别一刀切更好的甄别模式,以达到犯罪惩治和社会效用的两全,这些问题大家也可以保持关切。

参考:

^ 中国法院网: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困境及发展

^ 我的原意其实想用“社会歧视”,但是考虑到也有观点认为社会排斥是刑罚的一部分,这里尽量采取中性措辞。

^ 胡桑:《前科人员平等就业权保障调研报告》

^ 刘传稿:《犯罪化语境下的轻罪治理》

^ 《关于依法适用假释适用的调研报告》

^ 参见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的比例,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协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