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直接去法院告诈骗立案可以吗
- 2、被朋友骗去投资能否告朋友诈骗
本文导航,以下是目录:
直接去法院告诈骗立案可以吗 (一)

答诈骗案不能直接去法院起诉,诈骗案件属于刑事公诉案件,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诈骗罪应当由公安机关管辖。如不能构成刑事立案条件,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履行相应责任、承担相应赔偿。起诉需要向法院提供证据。
诈骗主要形式
1.熟人关系
借关系进行诈骗
此类骗子往往是冒名顶替或以老乡、朋友的身份进行诈骗的。而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热心肠”,上当受骗
中介为名
2.借中介为名进行诈骗
当前,此类诈骗案件有上升的趋势。而此类骗子就是利用同学急于找到好的兼职、家教的心理,以招工点、兼职家教介绍所等名义进行诈骗或利用同学们作为其兼职劳动力,从中大捞一把。
3.特殊身份
此类骗子多以“能人”的名义进行诈骗,如谎称自己是导演、公安人员、气功大师、医生等,对找工作等难办的事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这类诈骗手段较为单一,较易识破。
4.帮助
以遇到某种祸害别人帮助进行诈骗,从近几年来看此类骗子多以走失的或财物丢失的学生、灾区群众、落难者等名义进行诈骗。事实上,这种诈骗手段大都比较原始,大家稍加思考就能识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被朋友骗去投资能否告朋友诈骗 (二)
答1. 法律分析:如果确实存在诈骗行为,可以告诈骗。
2. 法律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
3.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6.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三万元至十万元、五十万元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7.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清悄的情况下拆毁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答御渣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9.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0.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11.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2.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3.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4.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三万元至十万元、五十万元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15.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8.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9.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告诈骗的信息了解不少了,协律网希望你有所收获。